中共所有国家机关,包括国务院、人大、司法机关等,均受中共中央统一领导。总书记是军队、党、国三位一体的最高领导人,党内无监督机制,党外无制衡机制。
所谓“多党合作”,仅限于中共主导的政协框架下,民主党派不具备提出替代政策、形成政治竞争的空间,形同政治陪衬。
结论:这就是“党国体制”——党即国家,党领导一切,人民无从选择。
二、制度逻辑——极权与专制的根本特征未变
极权不是是否暴政,而是对社会资源和组织形式的垄断性控制。党建进企业、学校、民间社团,控制媒体、封锁互联网、审查教材、打压NGO,正是对“独立社会”的系统性压制。
所谓“依法治国”,是在党主导下对法的工具性运用。中共拒绝司法独立,检察、法院受党委政法委直接领导,权力不受有效约束。
结论:所谓“广泛民主”只是语言伪装,本质仍是极权统治技术的现代化表达。
三、现实演化——向个人集权、终身执政回归
国家主席任期取消并非单纯法律技术问题,而是为特定领导人量身定制的统治延续路径。
过去十年,制度性约束日益削弱,政策决策频繁“最高层拍板”,政策反复加剧、内部治理僵化,体现出**“集体领导名存实亡”**,与毛泽东时期“党即领袖”的模式高度趋同。
结论:从领导结构到政治风格,个人独裁趋势已经显现。
四、实证观察——无法否认的治理风险与合法性缺失
真正的政治合法性来自可自由表达的公共意见与有竞争的选举机制,而非党媒定调的“人民支持”。
中国社会内部矛盾增多、社会不满沉积、维稳开支庞大,本身就是对所谓“民主制度优越性”的现实否定。
总结:
我们必须以结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立场看待中共体制。以党代国、党控法、党主社会的权力结构是其基本面貌;用控制技术取代治理协商、用忠诚机制取代权力制衡,是其统治模式;以终身制重建为导向的政治演化,则验证了其朝个人集权与专制的路径回归。